通识教育是肇庆学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人培养目标的实现。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四大模块体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社科素养、艺术素养、公民素养、实践能力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家园情怀和民族精神。
作为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拓宽思路,加大校内通识课程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引进校外慕课。目前2025年审核认定校内核心通识课程76门,微型拓展通识课41门,引进校外优质通识课程25门,每学期开设100余门次课程,为同学们提供较为丰富的课程选择。现对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体系、本学期美育课程作如下介绍:
点击下载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体系
通识教育模块1:艺术创作与审美鉴赏
课程名称:中西审美文化比较
主讲教师:卢永和(教授)
课程简介:审美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艺术审美与日常娱乐为表征的精神观念与形式样态。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思想观念等因素,中国与西方在审美文化方面呈现出质的差异。本课程的目标,即是在勾勒梳理中西审美文化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政治、宗教和思想等多视角的跨文化比较,由此体认中西各具其美的审美文化特质;在相互比照与阐发的过程中,为新时代中华民族艺术审美鉴赏提供学理基础。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下:从中西文明的历史源头,考察中西审美文化的分野;梳理中西审美文化古今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对神话、悲剧、绘画、建筑、雕塑和服装等艺术样态的比较,彰显中西审美文化的基本差异与历史融合。
课程名称:酒店物品艺术赏析
主讲教师:郭栩东(教授)
课程简介: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旅游酒店行业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开拓就业渠道、振兴经济的重要途径。本课程聚焦当前旅游酒店行业特色化、品质化、体验式消费的发展需求,以旅游酒店服务的专业审美素质要求为主线,着力介绍酒店餐饮、客房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茶具、酒具、咖啡、餐具、家具等能够体现视觉美与功能美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不仅对旅游酒店中富有艺术气息的物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和职业素养目的。
课程名称:舞蹈作品赏析
主讲教师:陶媛(教授)
课程简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按照“通识养基”的改进思路,充分发挥通识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育人功能。本团队向学校申报<舞蹈鉴赏>核心通识课程。这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欣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舞蹈的起源、发展、流派以及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舞蹈作品,如中国的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西方的芭蕾舞、现代舞等。通过对这些舞蹈作品的深入剖析,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魅力,以及舞蹈如何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此外,《舞蹈作品赏析》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通过欣赏各种类型的舞蹈作品,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评价舞蹈,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同时,这门课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因为在舞蹈的世界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综上,《舞蹈作品赏析》作为大学核心通识课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于每一个渴望深入了解舞蹈艺术、追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来说这门课程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择。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纹样设计
主讲教师:王锡斌(教授)
课程简介:课程《中国传统纹样设计应用》是一门介绍中国传统纹样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的研究及设计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历史及构成要素,掌握中国传统纹样的吉祥寓意,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纹样的艺术特点,及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脉络;要求学生理解与应用中国传统纹样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表现形式、基本构成等,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中国传统纹样寓意、内涵思想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原有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具备独立设计、绘制和呈现中国传统纹样的实践能力。
课程名称:中英诗歌鉴赏
主讲教师:张琼(教授)
课程简介:《中英诗歌鉴赏》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一门公选课, 每周2学时,共32学时。本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主要对英语名诗的学习,基本达到能对英诗进行一般性鉴赏和初步的翻译,同时辅以汉语诗词格律入门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已经掌握英汉语言的共相与差异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中英诗歌的共相与差异,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知识丰富、文化自信、熟练使用英语、通晓国际文化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课程名称:钢笔装饰画
主讲教师:张爱民(副教授)
课程简介:在大学的广阔知识殿堂里,我们为全校本科生精心打造了一门独特而富有创意的通识课——《钢笔装饰画》。这门课程旨在引领学生进入钢笔装饰画的奇妙世界,探索线条与色彩的无限可能。通过《钢笔装饰画》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钢笔绘画的基本技巧,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出独特的图案和造型。同时,还会了解装饰画的创作原理和表现方法,培养对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见解。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线条运用、构图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有机会欣赏和分析优秀的钢笔装饰画作品,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无论是艺术专业的学生,还是对绘画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学子,都能在这门课程中收获满满。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程名称:历代书法名作赏析
主讲教师:熊沛军(副教授)
课程简介: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之独响,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代表,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从对书法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学习与研究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能看到书法文化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外在形态与内蕴精神,能够最好的传达出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与精神,以此为切入口,可以较为直观的把握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较之介绍中国文化或者哲学美学史,具有更为直观而且生动的载体。书法作为“六艺”之一,是士人君子必修的基本教养,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门户。本课程以中国文化史为大背景,介绍书法发展历史、书法欣赏方法、提高书法欣赏水平途径、历代书法名作分析等。课程将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后临帖练习指导,书史书论与临帖实践并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讲解中国历代书画作品。课后组织读书和临帖小组,阅读中国古代经典,辅导临帖练习。读书和临帖小组自愿参加,不作课程要求。临帖小组活动时,有琴箫雅集同时进行。
课程名称:岩彩掐丝画设计与制作
主讲教师:莫世峰(副教授)
课程简介:岩彩掐丝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以肇庆学院“学府文创工作坊”文创基地为载体,“学府文化产业”中的“广府金绣”创新工艺为课程核心。掐丝岩彩画是我校师生团队用十余年时间创新研发的、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应用型工艺技术。该课程以及课程相关的项目具备了艺术与社会、文创与市场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乡村振兴服务社会相结合的优点。同时其工艺门槛较低,学习时间成本不高,能在短期内产生实践成果,让各专业的学生都能从学习中产生参与感以及成就感。
课程名称:中国经典名画赏析
主讲教师:刘晓慧(副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名称为《中国经典名画赏析》,前期基础为已开设16年的《中国历代名画赏析》。本课将以通史为序,围绕中国历代著名书画的艺术特色、艺术家、艺术创作与审美鉴赏开展授课,属于核心通识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重点讲授中国美术史常识和绘画赏析的要素、步骤,包含品评标准、作品分类、风格演变以及正确的艺术审美观等内容。尤其注重从历代名家名作出发,选择经典个案,注重思政因素提炼,以“课程思政=专业知识+思政升华+美术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将“专业知识”“思政升华”“美术应用”分别指向“教书”“育人”“生活”三个领域,让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让学习与生活同步。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审美素质提升的角度出发,设定既符合学科要求,也符合学生的选修基础和认知规律的授课情境,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实操性。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名画的发展规律、表现方法及风格演变后,能在图像观察、创造性思维、审美水平等方面有所提高,领悟到课程的丰富内涵,激起民族自豪感,从而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课程名称:中外音乐名作赏析
主讲教师:王伽娜(副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普及性的音乐欣赏课,选择中外代表性的经典的音乐作品,分别按声乐、器乐、歌舞、戏剧、舞剧音乐等门类进行作品的欣赏、分析和相关知识的介绍,以增强专业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欣赏是音乐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音乐创作、音乐作品和音乐表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将注重音乐欣赏方法的介绍,培养同学的音乐欣赏能力。着重介绍各历史时期重要流派、重要体裁、中外代表性音乐作品。配以音像、音响资料,使学生们的视觉、听觉得到审美享受。本课程将利于雨课堂平台,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素养。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戏曲赏析
主讲教师:温艳(副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概念以及戏曲艺术的体制特征,梳理了古代戏曲的发展演变过程,介绍了每个历史阶段中国戏曲的特点和经典作品,并分为多个专题进行了深度分析。课程依照时间轴深度分析了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纪君祥《赵氏孤儿》、汤显祖与《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经典作品,课程内容丰富,对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作品做了系统的介绍,对初步学习和了解古代名剧的学生来讲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对提高大学生的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与审美
主讲教师:钟国庆(副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述中国文化的国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审美的一门通识课,主要讲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以及中国园林的植物、建筑、掇山理水、诗画文学、园林生活的文化与审美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增加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点,提升美学素养,并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增加美学知识。
课程名称:中国历代题画诗鉴赏
主讲教师:毛宜(副教授)
课程简介:题画诗是书画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狭义上的“题画文学”单指被书于画幅上的文字,广义上的“题画文学”则泛指以画为题、以画为命意、或赞赏、或寄情、或议论、或讽喻而出之以诗词歌赋及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以题画诗为切入口可以了解作画者、观画者、当世者以及后来人对画作的理解。此外画作中的书法也是窥探古代书画艺术家综合修养的一个独特窗口。本课程围绕中国书画历史的大背景,以题画诗词的发展为线索,以画家代表为个案、以画种为分类进行讲授。通过题画诗词的鉴赏拓展学生对传统书画的感知深度与广度, 通过画(书)意与诗意、画法与书法(题画的书法)等的结合使学生对传统书画的理解更加立体饱满。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条件允许可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现场讲解。课上组织读诗小组对古典题书画诗词进行分享、鉴赏。
课程名称:中国画艺术
主讲教师:任兆国(助理研究员)
课程简介:中国画艺术课程是一个从国画底层逻辑解剖到宏观把控的过程,中国画的渊源与脉络是了解国画的必要前提,了解国画的产生与演变才能更加全面的认知国画,才能更有方向性的创作。在工具和技法层面对国画进行深层次解析,认识国画的基础绘画语言,对国画深刻认识在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中会将国画线性艺术中的“笔”、“墨”意识贯穿全程,并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进行深入解读。从学习传统到创作构想,是一个消化再思考的体现,国画创作需要兼顾到取材、立意、构图、笔墨、造境全过程,是从被动吸收到主动思索,将物镜在心境中的幻化之境表现出来的一个过程。
课程名称:纪实摄影创作与鉴赏
主讲教师:马小淳
课程简介:纪实摄影是利用摄影的纪实特性,针对社会生活事件、社会空间和生活中的人,进行有摄影师态度的观看和揭示的种摄影类型。纪实摄影也被称为“社会纪实摄影”为了更好地理解纪实摄影,我们从拍什么、谁在拍、怎么拍和为什么拍四个方面来解析。它们相对应的是我们在纪实摄影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客体、创作主体、创作方法,以及创作目的与功能这四个基本的部分。纪实摄影既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又要从主体的主观思想出发审视客体;既要运用摄影造型语言进行视觉提炼与加工,突出主体意识,又要恪守真实的原貌,强调朴素自然,不夸张变形。纪实摄影作品最终表达的情感和态度也始终依托于真实自然的客观影像,以形象说话,以画面感染人。